职教强师需过“四关”
邢晖;<正>强国战略,教育先行,教育强国,必先强师。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两个专门针对教师的重磅文件,将弘扬教育家精神,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作为新时代强师优师的根本要求。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国家顶层政策和设计无一不把教师摆在突出位置,从2019年的职教20条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到新《职业教育法》单设一章规范和保障教师的责权利,再到2022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意见”,将师资建设作为“五重点”之一,此外还发布一系列关于推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专项文件,分层分级制定了“双师型”教师标准,着力在教师进口、培养提高发展、出口等三大环节上加大力度,改革力度大,成效显著。目前,在约141万职教教师总量中,“双师型”教师超过55%,在中职、高职专科和职业本科三个层次中发挥着重要主力作用。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潜在矛盾探析——基于“中国职业教育现状调查”的研究
许弘智;王天夫;新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更深的挑战。结合清华大学“中国职业教育现状调查”资料分析发现,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技能需求难题、技术迭代挑战、教学目标偏移、资源投入失衡、社会承认悖论、生涯规划张力等涉及产业与教育、教育事业内部以及教育与社会多个层次的潜在矛盾。在未来的实践中,构建赋能产业发展的职教共同体、打造助力持续创新的教育生态、探索支持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等举措或将成为深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强国贡献度影响因素研究
宋亚峰;范翔瑜;陈思吉;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纵向贯通的关键一环,是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教育类型。以我国32所职业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基础办学贡献度、人才培养贡献度、科研转换贡献度、社会服务贡献度和国际影响贡献度五个方面揭示职业本科院校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因果路径,提炼出资源托举型、特色驱动型和综合迈进型三类建设模式,在此基础上明晰高强国贡献度职业本科院校的特征及运行规律。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在建设过程中应处理好“行政催熟”与“天然成熟”、“社会认同”与“社会服务”、“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之间的平衡,助推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教育强国建设,以教育强国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推进。
职业本科高校教学评估:价值取向、实践偏差及行动改进
余庆兰;方泽强;职业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价值取向是“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得到保证”“高层次、高起点、高标准”“坚持职业教育类型不变,坚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不变,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变”以及“坚持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现实中,一些职业本科高校评建工作有偏差,存在满足于数据达标而忽视内涵建设等问题,这缘于管理者对价值取向的认识不充分不深入。展望今后,职业本科高校要转变观念,以“迎评”为手段、以“建设”为目标,深化标准建设,贯彻“三个基本”;聚焦内涵升级,践行“三高三不变”;强化改革引领,落实“三大属性”。
职业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投入群像——基于解构主义的视角
周娟;王兴;包靓靓;教学投入是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教学投入研究有助于学校培育良好的教学投入文化,增强教师教学投入的内在动机。以解构主义哲学的分析思路为指引,通过渐进式解构的方式,对职业本科院校教师的教学投入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发现,年龄或教龄位于教师职业生涯中位段的教师可能存在“教学投入中位陷阱”问题,行政工作与教师教学投入显著负相关,而组织支持则与教师教学投入显著正相关。





















































































































































































































































































































































































































































































































































































































































































































































































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展与方略——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际化”主题获奖成果分析
吕景泉;赵文平;张磊;2022年度以“国际化”为主题的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彰显了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和水平。从“国际化”主题获奖成果透视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取得的可喜进展,如形成了为他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服务定位,在他国建立实体性办学机构,国际合作在多个行业领域和多个国家区域全面开花,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在海外本土化“落地”,创新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合作模式。同时,已有成果的探索也蕴含了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方略,如以服务中国对外交流合作重大战略为出发点,以走出去培养当地国技术技能人才为立足点,以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为引领点,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系统要素革新为支撑点,以导向性的体系化的国际标准建设为保障点。
“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
曾天山;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培养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实现高端发展、优化人才结构的必然选择。为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急需创新体现类型教育特征的育人模式。一些地方和职业学校开展"岗课赛证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课证融通""赛教融合""赛证课相通"等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深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以促进学生技能发展为中心,推动"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基于岗位技能标准设计课程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借鉴世赛理念攀登技能人才培养之巅,加强证课融通对接行业标准,探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
孙善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并为这一类型教育设计了"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是未来指导职业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制度,是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重要机制,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深刻认识1+X证书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对开展相关试点工作极其重要。
“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
赵鹏飞;陈秀虎;中国的"现代学徒制"在教育部的推动之下,正在积极探索中。作为较早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学校之一,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中总结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企业双元育人、交替训教、岗位培养;学徒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归纳出实施现代学徒制必备的内涵要求。对在探索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在此基础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1+X证书制度: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
唐以志;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重大创新,是一种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制度设计。通过社会化机制招募遴选培训评价组织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教材和教学资源并实施考核发证,是一种新的机制设计,对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深化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
曾天山;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培养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实现高端发展、优化人才结构的必然选择。为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急需创新体现类型教育特征的育人模式。一些地方和职业学校开展"岗课赛证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课证融通""赛教融合""赛证课相通"等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深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以促进学生技能发展为中心,推动"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基于岗位技能标准设计课程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借鉴世赛理念攀登技能人才培养之巅,加强证课融通对接行业标准,探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志强;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要素配置与行动逻辑
闫志利;王淑慧;新质生产力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新质态”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质变”与“跃升”。职业教育是技术创新、传递与推广、应用的社会活动,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经典理论和习近平经济思想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实践主体、科技创新、人力资本、资金投入、制度环境等要素的支撑。赋能新质生产力,职业院校需要优化配置教师创新团队、实习实训基地、技术技能课程、教育管理制度、就业创业教育等要素,并确定相应的行动逻辑,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完整性、多样性和目标性。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现
林雪燕;潘菊素;混合式教学(B-Learning)将传统课堂教学(C-Learning)和网络教学(E-Learning)的优势相结合,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在混合式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理念,设计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高职"数据库技术"课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和效果分析,以期为其他研究者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
谭永平;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其融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成为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大力推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课程平台功能的混合性、线上资源建设的混合性、学生学习方式的混合性、教学过程的混合性、考核方法的混合性等特征。混合式教学实施时应注意:课程平台功能应用应突出"三性"、线上资源建设应突出"四化"、线上教学应突出"四性"、线下课堂教学应突出"五度"、考核评价应突出"四化"。

期刊动态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