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的三重价值
谢维和;<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完成这个战略任务,需要用新思想引导职业教育发展,而这其中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正确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是深入贯彻落实《纲要》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与目标的思想基础,是突破束缚与制约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瓶颈的关键,是提升现代职业教育地位的先导,是扩大职业教育参与面的社会基础。目前,社会与行业关于职业教育价值观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束缚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赋能高职教师角色重塑:技术红利、风险隐忧与应对策略
王钢;孙不凡;宗方;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与广泛应用正在引发职业教育的深刻变革,如何善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职教师角色重塑,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议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赋能高职教师角色重塑的技术红利和风险隐忧,有助于探索构建人机协同的智慧型教育新范式,为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高素质专业化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益参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赋能机遇中,人工智能应用能够在产教融合、精准教学、协同创新、双师培养四个方面正向赋能教师角色重塑,但同时也潜藏着教育主体性消解、教育伦理失范、师生交流异化及创新生态恶化四方面隐患。对此,唯有强化教师主体意识、完善数据治理机制、重构师生教育交往并回归创新本质,方能在技术洪流中锚定时代育人坐标,守住“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
未来已来:生成式AI倒逼的高职教师“技能换血”革命
杨磊;陈良维;张靓;徐均;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AI正快速突破职业教育的护城河。从教学设计权的技术性让渡到校企合作中的角色空心化,从经验主义评估的坍塌到智能评估机制的生成,这场AI引发的技术海啸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范式,倒逼高职教师能力结构发生本质性变革。研究直面当前高职教师能力与教育需求的错位危机,提出“技能换血”的核心命题,强调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进化”的生存逻辑,构建了“认知奠基、技术赋能、教学转化”的三阶能力发展模型,在理论层面突破了传统高职教师发展模式的局限。同时,提出了指令工程师训练、课堂权限动态调配、知识代谢管理等可复制、可落地的实践策略。研究既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师资建设方案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又重构了教师在AI浪潮中的专业价值,为陷入职业替代焦虑的教师群体提供了从思维转型到操作实践的启发式路径。
高职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框架及其指标研究
王江涛;宁玉红;李玉珠;高职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是教育领域应对技术革新和教学创新的关键。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国内外教师数字能力标准,结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跨界特征,提出包含4个维度的高职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框架:数字工具基础操作能力、数字工具高阶运用能力、数字化教学应用能力、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能力。采用专家研讨、调查数据分析验证了数字化教学能力框架的合理性,并编制测评量表,为高职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测评及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人工智能技术重塑现场工程师培养:原则遵循与靶向路径
徐兰;麦强;人工智能技术正不断向工程实践中渗透,其与现场工程师在技术支持、协同协作、创新应用等维度呈现深度融合趋势,传统以技能导向为主的工程教育模式已难以应对技术革新催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升级。基于技术动态适配、技能模块重构、生态敏捷响应三大原则,逐步重构现场工程师培育系统:通过打造动态适配场域,推进嵌入式技术升级,筑牢智能技术基座;落实技能模块重构原则,创新项目驱动培养范式,贯通素养提升通道;构建敏捷响应机制,融合PDCA循环模式,链接全球认证网络。这种技术筑基—能力进阶—创新突破的螺旋式育人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支撑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技术运维需求,更可在人机协同中实现工艺优化与效能突破,为产业数智化转型持续提供高技能人才供给。





















































































































































































































































































































































































































































































































































































































































































































































































她的人生因职业教育而精彩——高奇与新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
周慧梅;孙加龙;高奇教授作为新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其学术生涯典型地反映了该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基于档案分析与口述史料,从微观史学视角考察高奇教授的学术轨迹及其学科贡献。研究发现:第一,作为新中国初期培养的大学生,高奇的学术成长经历了从教育史研究到职业教育开拓的转型过程,这一转向既体现了个人的学术自觉,也折射出国家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第二,她在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包括20世纪50年代系统引介苏联劳动教育理论、80年代首开“职业教育概论”课程并同步编撰奠基性教材、退休后持续构建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等。这些学术实践不仅推动了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制度化发展,更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学科范式。通过个案分析,揭示了学者个人学术选择与国家教育现代化之间的互动机制,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学科的形成逻辑提供了新的解释路径。
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展与方略——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际化”主题获奖成果分析
吕景泉;赵文平;张磊;2022年度以“国际化”为主题的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彰显了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和水平。从“国际化”主题获奖成果透视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取得的可喜进展,如形成了为他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服务定位,在他国建立实体性办学机构,国际合作在多个行业领域和多个国家区域全面开花,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在海外本土化“落地”,创新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合作模式。同时,已有成果的探索也蕴含了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方略,如以服务中国对外交流合作重大战略为出发点,以走出去培养当地国技术技能人才为立足点,以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为引领点,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系统要素革新为支撑点,以导向性的体系化的国际标准建设为保障点。
“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
曾天山;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培养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实现高端发展、优化人才结构的必然选择。为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急需创新体现类型教育特征的育人模式。一些地方和职业学校开展"岗课赛证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课证融通""赛教融合""赛证课相通"等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深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以促进学生技能发展为中心,推动"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基于岗位技能标准设计课程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借鉴世赛理念攀登技能人才培养之巅,加强证课融通对接行业标准,探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
孙善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并为这一类型教育设计了"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是未来指导职业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制度,是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重要机制,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深刻认识1+X证书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对开展相关试点工作极其重要。
“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
赵鹏飞;陈秀虎;中国的"现代学徒制"在教育部的推动之下,正在积极探索中。作为较早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学校之一,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中总结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企业双元育人、交替训教、岗位培养;学徒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归纳出实施现代学徒制必备的内涵要求。对在探索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在此基础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1+X证书制度: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
唐以志;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重大创新,是一种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制度设计。通过社会化机制招募遴选培训评价组织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教材和教学资源并实施考核发证,是一种新的机制设计,对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深化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
曾天山;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培养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实现高端发展、优化人才结构的必然选择。为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急需创新体现类型教育特征的育人模式。一些地方和职业学校开展"岗课赛证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课证融通""赛教融合""赛证课相通"等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深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以促进学生技能发展为中心,推动"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基于岗位技能标准设计课程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借鉴世赛理念攀登技能人才培养之巅,加强证课融通对接行业标准,探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志强;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要素配置与行动逻辑
闫志利;王淑慧;新质生产力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新质态”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质变”与“跃升”。职业教育是技术创新、传递与推广、应用的社会活动,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经典理论和习近平经济思想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实践主体、科技创新、人力资本、资金投入、制度环境等要素的支撑。赋能新质生产力,职业院校需要优化配置教师创新团队、实习实训基地、技术技能课程、教育管理制度、就业创业教育等要素,并确定相应的行动逻辑,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完整性、多样性和目标性。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现
林雪燕;潘菊素;混合式教学(B-Learning)将传统课堂教学(C-Learning)和网络教学(E-Learning)的优势相结合,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在混合式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理念,设计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高职"数据库技术"课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和效果分析,以期为其他研究者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
谭永平;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其融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成为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大力推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课程平台功能的混合性、线上资源建设的混合性、学生学习方式的混合性、教学过程的混合性、考核方法的混合性等特征。混合式教学实施时应注意:课程平台功能应用应突出"三性"、线上资源建设应突出"四化"、线上教学应突出"四性"、线下课堂教学应突出"五度"、考核评价应突出"四化"。

期刊动态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