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
曾天山;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培养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实现高端发展、优化人才结构的必然选择。为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急需创新体现类型教育特征的育人模式。一些地方和职业学校开展"岗课赛证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课证融通""赛教融合""赛证课相通"等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深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以促进学生技能发展为中心,推动"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基于岗位技能标准设计课程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借鉴世赛理念攀登技能人才培养之巅,加强证课融通对接行业标准,探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志强;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要素配置与行动逻辑
闫志利;王淑慧;新质生产力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新质态”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质变”与“跃升”。职业教育是技术创新、传递与推广、应用的社会活动,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经典理论和习近平经济思想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实践主体、科技创新、人力资本、资金投入、制度环境等要素的支撑。赋能新质生产力,职业院校需要优化配置教师创新团队、实习实训基地、技术技能课程、教育管理制度、就业创业教育等要素,并确定相应的行动逻辑,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完整性、多样性和目标性。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现
林雪燕;潘菊素;混合式教学(B-Learning)将传统课堂教学(C-Learning)和网络教学(E-Learning)的优势相结合,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在混合式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理念,设计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高职"数据库技术"课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和效果分析,以期为其他研究者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
谭永平;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其融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成为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大力推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课程平台功能的混合性、线上资源建设的混合性、学生学习方式的混合性、教学过程的混合性、考核方法的混合性等特征。混合式教学实施时应注意:课程平台功能应用应突出"三性"、线上资源建设应突出"四化"、线上教学应突出"四性"、线下课堂教学应突出"五度"、考核评价应突出"四化"。
“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
赵鹏飞;陈秀虎;中国的"现代学徒制"在教育部的推动之下,正在积极探索中。作为较早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学校之一,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中总结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企业双元育人、交替训教、岗位培养;学徒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归纳出实施现代学徒制必备的内涵要求。对在探索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在此基础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
姜大源;作为世界装备制造第一强国的德国,其"双元制"职业教育功不可没。"实体经济+职业教育",正是德国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尽管中德两国通过在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已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思想内涵、主要特征、运行机制、发展趋势及国际评价,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通过对大量德文一手资料的研读,本文企图将为德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
李进;工匠精神的内涵是研究工匠精神的逻辑起点,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是研究工匠精神的本真目的,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是研究工匠精神的落脚点。在厘清工匠精神的内涵,分析工匠精神当代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培育高品质消费市场、建立技术技能人员薪酬体系、发挥职业院校教育职能等方面建立工匠制度,以完善的工匠制度培育工匠精神。
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
孙善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并为这一类型教育设计了"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是未来指导职业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制度,是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重要机制,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深刻认识1+X证书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对开展相关试点工作极其重要。
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
颜正恕;徐济惠;随着国家将"互联网+"列为国家战略,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产生的新教学理念和模式,成为新时代教育的诉求。"互联网+"教学的实现需要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个性化、协作化等多模式的整合性改革。本文首先厘清"互联网+"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传统在线教学的主要区别,并从教学准备、课前自学、课堂学习、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课后提升、反馈评价等几方面提出构建个性化的"互联网+"教学环境,以及对如何实现一体化的"互联网+"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