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高校的内涵与使命
和震;<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高校分类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明确将技能型高校作为独立类型纳入我国高校分类的顶层设计,为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高校分类建设的目的,是推动实现高校层次类型结构与人才需求层次类型结构相契合、相匹配。客观上,可以避免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把“职教本科等同于应用型本科、或归属于应用型本科的一个分支”的模糊认识。
深化高等学校分类综合改革 系统提升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分类培养能力
高书国;李捷;高等教育分类综合改革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工程和战略行动。全球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持续变革,行业细分、产业细分、人才细分趋势日益明显,迫切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培养标准、培养模式更加多样化。厘清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高等学校模式与功能的基本定位,科学界定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精确把握应用型与技能型高校分类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特征,实现分类发展、分类管理、分类培养和分类评估,将为高等学校发展开辟新的战略空间。以高等教育普及化为引领,通过布局重构、课程建设、模式创新和评估改革,整体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服务能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
周保平;易树柏;曹一辛;陈琳;郭志富;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对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相关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采用GM(1,1)模型预测了2024—2026年行业人才需求规模;在调研相关职业院校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对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匹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从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个主体视角提出政策建议。
纺织服装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
白静;孙爱华;夏冬;纺织服装产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产业升级对纺织服装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纺织服装类专业设置基本能够满足行业岗位需求,但专业人才供给与行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存在结构性失衡;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岗位需求基本匹配,但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毕业生职业素质有待提高。建议政府部门应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加快“中高本”衔接、优化专业布局;职业院校应对接产业需求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产教融合;行业应积极搭建数据化平台,并强化国际交流合作,以高质量教育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物医药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
张红蕊;王冰冰;生物医药产业正经历技术革新浪潮,基因编辑、细胞治疗、酶催化等前沿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促使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特征发生显著转变。调研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人才培养规模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专业建设与产业升级步伐存在脱节现象,区域人才供给与产业集聚区分布匹配度不高等。为此,建议优化专业体系结构、扩大教育培养规模、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从而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展与方略——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际化”主题获奖成果分析
吕景泉;赵文平;张磊;2022年度以“国际化”为主题的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彰显了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和水平。从“国际化”主题获奖成果透视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取得的可喜进展,如形成了为他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服务定位,在他国建立实体性办学机构,国际合作在多个行业领域和多个国家区域全面开花,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在海外本土化“落地”,创新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合作模式。同时,已有成果的探索也蕴含了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方略,如以服务中国对外交流合作重大战略为出发点,以走出去培养当地国技术技能人才为立足点,以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为引领点,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系统要素革新为支撑点,以导向性的体系化的国际标准建设为保障点。
“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
曾天山;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培养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实现高端发展、优化人才结构的必然选择。为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急需创新体现类型教育特征的育人模式。一些地方和职业学校开展"岗课赛证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课证融通""赛教融合""赛证课相通"等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深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以促进学生技能发展为中心,推动"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基于岗位技能标准设计课程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借鉴世赛理念攀登技能人才培养之巅,加强证课融通对接行业标准,探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
孙善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并为这一类型教育设计了"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是未来指导职业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制度,是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重要机制,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深刻认识1+X证书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对开展相关试点工作极其重要。
“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
赵鹏飞;陈秀虎;中国的"现代学徒制"在教育部的推动之下,正在积极探索中。作为较早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学校之一,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中总结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企业双元育人、交替训教、岗位培养;学徒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归纳出实施现代学徒制必备的内涵要求。对在探索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在此基础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1+X证书制度: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
唐以志;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重大创新,是一种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制度设计。通过社会化机制招募遴选培训评价组织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教材和教学资源并实施考核发证,是一种新的机制设计,对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深化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
曾天山;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培养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实现高端发展、优化人才结构的必然选择。为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急需创新体现类型教育特征的育人模式。一些地方和职业学校开展"岗课赛证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课证融通""赛教融合""赛证课相通"等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深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以促进学生技能发展为中心,推动"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基于岗位技能标准设计课程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借鉴世赛理念攀登技能人才培养之巅,加强证课融通对接行业标准,探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志强;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要素配置与行动逻辑
闫志利;王淑慧;新质生产力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新质态”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质变”与“跃升”。职业教育是技术创新、传递与推广、应用的社会活动,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经典理论和习近平经济思想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实践主体、科技创新、人力资本、资金投入、制度环境等要素的支撑。赋能新质生产力,职业院校需要优化配置教师创新团队、实习实训基地、技术技能课程、教育管理制度、就业创业教育等要素,并确定相应的行动逻辑,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完整性、多样性和目标性。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现
林雪燕;潘菊素;混合式教学(B-Learning)将传统课堂教学(C-Learning)和网络教学(E-Learning)的优势相结合,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在混合式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理念,设计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高职"数据库技术"课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和效果分析,以期为其他研究者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
谭永平;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其融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成为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大力推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课程平台功能的混合性、线上资源建设的混合性、学生学习方式的混合性、教学过程的混合性、考核方法的混合性等特征。混合式教学实施时应注意:课程平台功能应用应突出"三性"、线上资源建设应突出"四化"、线上教学应突出"四性"、线下课堂教学应突出"五度"、考核评价应突出"四化"。

期刊动态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