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
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成为积极应对市场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随着工业4.0时代的快速发展,智能技术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智能技术赋能职业教育适应性理应成为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其内在逻辑在于:智能技术在器物向度、智能向度和理性向度上助推学科专业设置、教育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评价方式等,有效适应人力资源需求、类型教育定位、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学生学习特征。为充分发挥智能技术对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赋能效用,应联动多方力量、回归教育本质、遵循合规律性、明确逻辑定位,以促进职业教育适应性朝着主动适应、全面适应、动态适应、引领适应转变,继而构建智能技术赋能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生态系统。
583 | 0 | 143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5-02-08].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22-04-20)[2025-02-08].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375.htm.
[3]李越.智能技术教育应用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范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4]王山.智能技术对政府管理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8.
[5]郭英菡,李妍.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与吸引力[J].人民论坛,2024(14):61-63.
[6]朱正浩,戚聿东,赵志栋.数字经济时代职业院校技术适应性的提升机制与实践路径[J].教育经济评论,2024(3):43-67.
[7]教育部.关于2022年职业教育重点工作介绍[EB/OL].(2022-02-23)[2025-03-05].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3982/sfcl/202202/t20220223_601491.html.
[8]教育部.怀进鹏在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作主旨报告[EB/OL].(2024-11-21)[2025-03-0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411/t20241121_1164058.html.
[9]王羽菲,和震.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数智化转型:价值定位、逻辑向度与行动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4(11):45-52.
[10]朱德全,冯丹.何以规避“座架引诱”之险:职业教育的时代价值与技术之道[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4):3-10.
[11]吴南中,陈恩伦.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组织适配机制及其建构路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3(6):53-60.
[12]杨会,彭明成.智能时代基于虚拟现实2.0的实训教学:内涵、价值与路径[J].职教论坛,2020(5):69-74.
[13]钱晓辉,蒋彦龙,葛少卫.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科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12):48-54.
[14]朱成晨,闫广芬.精神与逻辑:职业教育的技术理性与跨界思维[J].教育研究,2020(7):109-122.
[15]熊晴,朱德全.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的形态与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4(4):94-104.
[16]程光胜.智能技术赋能职业教育精准学习评价的框架设计与实践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21(6):57-64.
[17]ADNER R(2017). Ecosystem as structure:an actionable construct for strategy[J]. Journal of Management,43(1):39-58.
[18]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智库团队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转型研究课题组.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转型的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20(6):115-124.
[19]许亚琼.技术对职业学校的控制及其应对措施[J].职教论坛,2010(9):37-39.
[20]彭正梅.解放和教育:德国批判教育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8.
[21]范国睿.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价值、内涵与制度保障[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5-13.
[22]陈佑清.从实践唯物主义看教育与社会之间的适应与超越[J].江苏高教,1999(1):15-18.
[23]张弘政.从技术的二重性看技术异化的必然性与可控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5):63-65.
[24]张社字,史宝金.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避免的五大误区[J].职教论坛,2021(8):6-13.
[25]李栋.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行动哲学”[J].电化教育研究,2019(10):12-18+34.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434;G710
引用信息:
[1]李文静,董同强.智能技术赋能职业教育适应性:内在逻辑与实践方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5,No.912(08):41-46+73.
基金信息:
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3YJC880017,主持人:董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