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卷首语

  • 技能型高校的内涵与使命

    和震;

    <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高校分类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明确将技能型高校作为独立类型纳入我国高校分类的顶层设计,为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高校分类建设的目的,是推动实现高校层次类型结构与人才需求层次类型结构相契合、相匹配。客观上,可以避免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把“职教本科等同于应用型本科、或归属于应用型本科的一个分支”的模糊认识。

    2025年16期 No.920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本期关注:高校分类综合改革

  • 深化高等学校分类综合改革 系统提升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分类培养能力

    高书国;李捷;

    高等教育分类综合改革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工程和战略行动。全球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持续变革,行业细分、产业细分、人才细分趋势日益明显,迫切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培养标准、培养模式更加多样化。厘清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高等学校模式与功能的基本定位,科学界定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精确把握应用型与技能型高校分类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特征,实现分类发展、分类管理、分类培养和分类评估,将为高等学校发展开辟新的战略空间。以高等教育普及化为引领,通过布局重构、课程建设、模式创新和评估改革,整体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服务能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2025年16期 No.920 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本期专题: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

  • 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

    周保平;易树柏;曹一辛;陈琳;郭志富;

    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对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相关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采用GM(1,1)模型预测了2024—2026年行业人才需求规模;在调研相关职业院校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对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匹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从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个主体视角提出政策建议。

    2025年16期 No.920 17-2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 纺织服装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

    白静;孙爱华;夏冬;

    纺织服装产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产业升级对纺织服装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纺织服装类专业设置基本能够满足行业岗位需求,但专业人才供给与行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存在结构性失衡;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岗位需求基本匹配,但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毕业生职业素质有待提高。建议政府部门应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加快“中高本”衔接、优化专业布局;职业院校应对接产业需求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产教融合;行业应积极搭建数据化平台,并强化国际交流合作,以高质量教育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16期 No.920 2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 生物医药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

    张红蕊;王冰冰;

    生物医药产业正经历技术革新浪潮,基因编辑、细胞治疗、酶催化等前沿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促使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特征发生显著转变。调研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人才培养规模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专业建设与产业升级步伐存在脱节现象,区域人才供给与产业集聚区分布匹配度不高等。为此,建议优化专业体系结构、扩大教育培养规模、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从而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025年16期 No.920 4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政策研究

  • 从“科教兴国”到“教育强国”:我国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政策变迁研究

    王凌超;陆宇正;

    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政策是选拔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石,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体现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自1980年以来,我国共出台182份职教招考相关政策。在“科教兴国”向“教育强国”战略转型的背景下,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职教招考政策变迁历经初步探索、积极转型、稳步发展和进阶升级四个阶段,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逐步符合职业教育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完善和文化观念转变等深层结构分别影响职教招考政策的内容、决策格局和社会认可度;政策构建成本、学习效应、协同效应和适应性预期使政策变迁表现出路径依赖特征;各级政府、职业学校和企业等行动者的权力博弈是政策变迁的动力。优化职教招考政策应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节点,关照社会深层结构,突破路径依赖,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2025年16期 No.920 5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 我国职业教育学生就业政策变迁与未来走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

    童小晨;刘传斌;刘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学生就业政策经历了“统包统分”、逐步转向自主择业、规范市场就业、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四个阶段。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中,经济体制转型、集权政治体制以及社会“重文轻术”观念均深刻影响了职业教育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政策呈现的路径依赖主要基于政府的成本收益计算;其变迁动力主要为优化人力资本配置、顺应突发社会变动、原有政策失灵。在今后的政策变革中,应主动将政策顶层设计内嵌于宏观环境之下,理性选择“路径依赖”,避免低效盲从,同时,促进政策决策理念转型,创新“多元治理”和“开放决策”。

    2025年16期 No.920 65-7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 基于“主题——工具”架构分析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动态演进与优化路径

    王苏曦;卢洪艳;鲍丽萍;钟志贤;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在转型起步阶段总结和借鉴职业教育信息化各阶段的发展经验将有助于转型高效落地。聚焦国家信息化战略下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发展,以2001—2020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发布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内容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搭建政策工具与政策主题二维分析框架展开探究。通过政策文本分析,在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主题和政策工具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主题—工具”二维和“主题—工具—时间”的三维视角,揭示政策的演进特征。同时,也发现政策制定中存在能力建设工具监督缺失、象征和劝告工具过度且激励不足、系统变革工具匮乏致协同治理困难等问题。基于此,建议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制定中,强化权威工具效力以健全评估监控机制,提升激励工具活力推动数字化应用,激活系统变革工具促进协同治理,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政策根基。

    2025年16期 No.920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师资队伍

  • 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视角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形象建构与身份认同

    汪安冉;丁翠娟;

    教师是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发展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然而,当前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话语多集中于规范性层面,存在论层面的追问略显不足。鉴于此,以“双师型”教师身份认同为切入点,考虑到身份的政治派生性、社会规范性、自我建构性等多维属性,开展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网络民族志研究。研究发现,“双师型”教师身份认同受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文化认知要素的综合交织影响,并外化出游离性、支配性、矛盾性、扞拒性、折中性与交易性的特征。需要进一步依托政策“制定—执行”的程序信任、“地域化—单元化”的价值共同体“、底线化—交易性”的行动反思来促进问题解决。

    2025年16期 No.920 8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学习型社会

  • 高校教师参与银龄行动计划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伟远;陈东英;王海洋;许玲;

    为探讨《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政策落实现状,通过问卷与访谈发现:约三成被访者对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很少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但参与意愿强烈;影响参与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因素(教育情怀、身心素质、专业对口等)、家庭因素(家庭支持态度等)和环境因素(人文环境和政策支持等);高校教师期待在教育欠发达地区发挥个人在教学、指导和科研等方面的专长。然而,受访者反映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政策宣传不足、参与渠道有限,特别是无法赴外地支教的教师期望参与本地学习型社会建设。据此提出改进建议,包括:建立省域银龄教师服务中心,推广和落实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发挥高校主力军作用,支持和服务银龄教师的支教支研;发挥银龄教师的多元作用,服务本土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银龄党员教师先锋作用,弘扬教师的奉献精神;搭建银龄教师数智平台,实现银龄教师需求与供给的精准适配。

    2025年16期 No.920 95-10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 泰勒原理视域下高校继续教育非学历课程建设研究

    李昕荣;

    通过梳理我国高校非学历课程现状发现,非学历教育在课程设计上顶层目标与现实距离难以衔接,课程内容导向市场关注多且疏于关注学习者学习经验,教学组织形式离散、内容难以达到专业建设水平,教学评估程序不健全、评价机制不完善难以促进成效。依据泰勒原理提出的四原则确定非学历教育课程范式,以大教学观构建课程整体框架,确定以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办学导向,满足社会需求发展和分层分类组织课程内容,实施同步同态同构推进非学历课程体系建设,以理念重塑推动教学目标透过表象带动学科课程建设,以学科融合促进教学内容跨界博兴发展研究,以科学方法提升成人教育教学的张力与适应力,以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估程序,推进非学历教育高质量专业化发展。

    2025年16期 No.920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 下载本期数据